醫(yī)患非語言溝通:是一種理想的安慰劑。這是我前幾天看到的一篇文章,但我在臨床中體驗到,這還低估了非語言溝通的能量。肢體語言是一種增效劑,尤其在精神心理領域。
非語言溝通,即所謂的肢體語言,包括除言語以外所有形式的溝通方式,如眼神,聲調(diào),音色,姿勢,面部表情,肢體動作以及著裝儀態(tài)等。臨床醫(yī)生若能很好地運用這些非語言溝通技巧,在治療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提高患者的病情轉(zhuǎn)歸,尤其在建立治療同盟上,可以大大提高患者依從性方面,達到接近理想的狀態(tài)。
記得剛工作那年我收治了一個病人,患者出現(xiàn)緊張性亞木僵,進食服藥都拒絕,治療進展很慢,我一籌莫展之際,請我的師傅當時的主任去幫忙看看,只見主任坐到患者床旁,雙手握住患者的手,側(cè)頭跟患者的眼睛平視,注視著患者,眼睛里面是關切,輕聲細語的緩慢地跟患者扯家常,每講一句話都會要停頓一下。我記得患者默默流下了眼淚,然后主任叫人拿來飯菜,親自喂飯,自那之后,患者逐漸配合,病情好轉(zhuǎn)。那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醫(yī)生查房,不是單單的站在患者床旁,滔滔不絕地輸出自己的專業(yè)知識,答疑解惑,把姿態(tài)放下,坐在患者的身邊,你的一個握手,一個關切的眼神,就把溫暖之意傳遞進了患者的內(nèi)心,患者的配合度變得更高,能更好地參與治療。
我還遇到過一個很特別的病例,才出院2天就再次入院,家人稱上一段治療一點都沒有好,患者卻堅持稱自己沒有病,聲稱就是跟父母關系不好而已,她穿著整潔時尚,談吐不俗,初看的確不像是需要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。若強制治療,一定會遭到抵抗,造成醫(yī)患關系緊張,治療執(zhí)行不下去。我脫下白大褂,只帶了胸牌,滿臉笑意地走到她身旁,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背,告訴她,我相信她,態(tài)度是真誠的,然后搬來一張椅子,坐在她的斜對面,雙腳平放,微笑地注視她,請她聊一聊為什么家人送她來醫(yī)院,我一直面帶微笑,不時地附和以及點頭,我們聊了很久,雖然當時還有很多工作等著我,我沒有表現(xiàn)出一絲急躁,直到結(jié)束交流,我順道稱贊了她的時尚感。最后她說從來沒有一個醫(yī)生耐心地聽她講完過,問幾個問題就說她是精神病,她反感極了,不配合就被強制治療,她就藏藥吐藥。自初次聊天之后她對我十分信任,治療也很順利。如果醫(yī)生能表達出自己對患者的興趣,患者能感受到醫(yī)生的體貼以及理解,對醫(yī)生的信任度更高,也更愿意跟醫(yī)生交流?;颊邔τ谥委煹膮⑴c度越高,她會感到跟醫(yī)生的關系很“鐵”,能形成很好的治療聯(lián)盟,這樣便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,進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,復發(fā)率也更低。
在精神科病房,患者常有被忽視感,對需要長期吃藥的絕望感,對于關在病房里面的無奈感,病恥感等,還有被癥狀支配的拒食拒藥等,我常常能看到高資歷的醫(yī)生親自喂飯,試飯,與患者并排而坐,對患者從心底的尊重,愛護。在藥物治療的同時,對患者微笑,點頭,握手,保持眼神的接觸,身體微微前傾耐心地傾聽,而不是手臂交叉于胸前,皺眉等。運用好非言語溝通往往能提高療效,降低復發(fā)。
Copyright © 1959-2024 湘潭市第五人民醫(yī)院 版權(quán)所有 湘ICP備12014380號-1